补阳还五汤内科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等。本方立方之意即补人体亏损之元气,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现代所称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肢体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一般认为本方不适宜于中风初期,但若出现肢体偏废、口涎不收等一派气虚血滞现象时仍可用之,并且加大黄芪用量以增强其补气之力;中风将发未发之前,有各种先兆,或肢体、指端麻木感,自觉瞬间意识不清,或舌根忽而强硬等等,可连服补阳还五汤数剂,有预防中风作用;中风后期,元气大耗,更宜用之,可酌加枸杞、鸡血藤、鹿角胶等调和气阴;中风气虚而兼血瘀甚者,舌见紫暗瘀斑,脉或沉或涩,宜加大活血化瘀之品;中风偏废已成,若再见眩晕头痛,肝风内动之征,可暂隐黄芪,加赭石、龙牡、钩藤、决明之流,以祛肝火,待火清阴复,则仍秉补阳还五之意,复加黄芪用之;中风后期,若见胸中痹痛,口唇紫绀,脉结代者乃属心阳不足鼓动血行之故,为气滞血瘀之过,当于本方加瓜蒌、薤白、半夏、红参、冬青之类以豁痰开痹,振奋心阳。非独中风可用此方,内科其他系统疾病凡其病机属气虚血瘀者,均可用本方化裁施治。
神经系统用于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损伤、面神经炎、坐骨神经痛、脊髓神经损伤、神经性头痛、格林巴利综合征、脑外伤性癫痫、震颤麻痹、神经官能症、中毒性神经损伤、不安腿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用治神经损伤时根据病情的不同发展阶段配伍不同的药物,早期活血通络,多配蜈蚣、乳没、丹参等,中后期补益气血,配伍党参、炒白术等。补阳还五汤有维护神经功能,促进神经修复的作用,同时配合西医营养神经药疗更佳。如用治神经官能症类,包括神经衰弱、失眠、癔病等,此类病人一般病程较久才来就诊,故单纯从补论治效果不甚明显,注意到久病易成虚成瘀,治疗时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再配伍其他用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时有肢体麻木感,则加天麻、丹参等;如失眠加龙骨、酸枣仁、百合、桂圆肉等,往往效果极佳。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外科疾病用于颅脑损伤、泌尿系结石、某些腹腔手术术后、慢性阑尾脓肿以及周围血管疾病、痔疮等。颅脑损伤性疾病,不管是由外伤初期还是后遗症期,总以气虚血瘀为主,所谓伤必留瘀,而创伤或者病程日久又易导致气虚血瘀,成虚瘀夹杂之证。补阳还五汤以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血行,祛瘀不伤正,同时加大活血通络止痛药物的用量,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酌加乳没、天花粉、柴胡等;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气虚明显者加党参、白术,疼痛甚者加五灵脂、三七、降香等。早期配合西医西药应用,如积极补液、止血、利尿、脱水等对症支持疗法,能有效的缩短病程,促进预后,减少不良反应。周围血管病多由瘀血阻络、气虚血滞所致,运用时酌加鸡血藤、二妙散、四妙勇安汤之类,较单纯西药治疗有明显优势。
骨科疾病:用于腰椎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退变三联症,颈椎病,肩周炎,膝关节扭伤,膝关节骨关节炎,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某些骨科疾患到后期,西医没有较为有效的疗法,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可用中药施治,同时配合理疗、针灸等,效果较单纯用某种方法明显。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属于“痹证”,可由跌仆损伤导致经脉受损、气血瘀阻所致;也可由感受风寒湿邪渐致寒凝血滞引起,初期多为实证,筋骨受损,致肝肾受累,及到病变后期,病变多为虚实夹杂,气虚血瘀,脉络痹阻,可选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除痹止痛。根据兼夹症候加减用药,如热象重者,加郁金、丹参;寒象重者,加肉桂、炮附子;湿象重者,加苍术、黄柏;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云茯苓;失眠者,加珍珠母、酸枣仁。
妇科疾病用于月经病,如痛经、月经过多、闭经、崩漏、经行乳房胀痛、经行头痛、经行浮肿等;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如产后头痛、产后身痛、回乳等;妇科杂病,如卵巢囊肿、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不孕症、输卵管囊肿积水、多囊卵巢综合征、外阴瘙痒症等。妇女以血为用,以血为养,妇科疾病多与血虚血瘀相关,如产后胞脉空虚,失血过多,气随血耗,气虚则运行无力,余血留滞成瘀,瘀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则致恶露过期不止。气虚血瘀,冲任瘀阻,胞脉壅塞,经水隔阻不行,则易致闭经。气虚不能化气行水,阻碍气机升降,血因气而瘀,气虚血瘀又碍水湿运化,以致水湿聚于胞中而发为子满。故经带胎产疾病由气虚血瘀引起者,均可考虑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如治崩漏,由于月经周期过长,气随血耗,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成瘀,瘀血内阻,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而非时妄行所致。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加丹参增强活血化瘀之功,加川续断以固肾本,加牛膝引瘀血下行,加桂枝温通血脉,加柴胡、枳壳、青皮、香附理气化滞,理气行滞,诸药合用使气旺以行血,气行则血行,血行瘀化则诸症自平。
儿科疾病可用于过敏性紫癜、小儿急性偏瘫、小儿脑瘫、小儿视神经脊髓炎、小儿中风、新生儿硬肿症等。小儿稚阴稚阳之体,脾胃未足,气血未充,每多因虚致瘀,或稍有血络瘀滞又易致气虚不足,而成虚实夹杂之候。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注意用活血化瘀药用量不可过大,黄芪用量也应从量少酌增,治疗后期仍以顾护脾气为要,并恰当配合西药应用。如治小儿急性偏瘫,西药常规用青霉素、维生素B、低分子右旋糖苷类,中药采取补阳还五汤为主,早期治疗在补气、活血、通络的同时,应注重清热化湿,如选用金银花、黄芩、葛根、苍术等药,可使疗效增强。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黄芪有调节免疫功能及强壮作用;活血化瘀药尚有抗组织缺氧作用,并有助于结缔组织软化吸收。中西药联合运用,疗效满意。
男科疾病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尿失禁、勃起功能障碍、不射精症等。男科疾病总责在虚实两端,虚则以肾虚为主,实则多以血瘀为主,而两者每多常见,发为虚实夹杂。如治前列腺增生,中医认为其病多由年迈体弱,气血不足,肾阳亏虚,瘀血败精,瘀阻膀胱,日久致腺体增生所致。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丹参、王不留行、淫羊藿、益母草、鱼腥草等为主,伴尿路感染者加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黄柏;伴尿潴留者,加琥珀、白茅根;血尿者加地榆;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大黄。治不射精症属气虚血瘀者,盖久病入络,精窍闭塞,服用纯补壮阳之药于病无益,徒添瘀邪。宗“精瘀血亦瘀,血活精自通”之旨,投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获效。
耳鼻喉科疾病用于耳鸣、耳聋、耳带状疱疹,声带肥厚、声带小结、声带麻痹,舌麻痹等。中医认为耳鸣虽有多种证型,但客观性耳鸣以气虚血瘀型较为常见,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逐瘀通络,尚有加强心肌收缩,扩张血管、改善局部循环和营养状况,并能恢复血液动力及血管壁的弹性,改善血液黏滞性等作用。特别是黄芪还通过正性肌力作用来增加心排出量以提高心功能后使血液流变性改善,符合中医“气行则血行”之说。用治喉科疾病时,证属气虚血瘀型的声带肥厚合二陈汤,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声带麻痹加乌梢蛇、蜈蚣等,并配合应用大活络丸,后期可改为补中益气汤调治。声带小结由肺脾气虚,气不足以推血运行,则血脉瘀阻,上结声户,可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玉竹、桔梗、蝉衣、玉蝴蝶、穿山甲等,共奏滋阴润肺、通络散结、益气开音之功。
眼科疾病可用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视神经病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麻痹性斜视、眼睑下垂、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玻璃体积血以及某些眼外伤等。眼部脉络丰富,血管细小,全身或局部病变都易引起眼部脉络瘀阻,由机体气虚引起者选用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治疗效果显著。如治视网膜静脉阻塞,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诸多,有肝郁、脾虚、肾阴阳虚、心火上亢等,但最终都是导致气虚血瘀,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若突然视力下降,眼底出血鲜红者,去桃仁、红花,加丹皮、生地、旱莲草;血压高,肝阳上亢者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菊花、栀子;患有糖尿病,阴虚火旺者,加玄参、沙参、知母、茺蔚子、枸杞子;眼底出血时间长,色暗红者,加柴胡、郁金、丹参、山楂;眼底水肿、渗出明显,痰湿阻滞型者,加苡仁、枳实、法半夏、浙贝母、车前子;眼底出血时间长,有陈旧性渗出,久不吸收,机化物形成,体质强实者,加昆布、海藻、三棱、莪术。上睑下垂由思虑劳倦,耗伤心脾,脾不健运,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眼睑失养所致上举无能者,可选本方加参、苓补气健脾,升提下陷阳气,疏通脉络,合甘麦大枣汤以养心润燥、安神和中缓急,使气足血盈神旺,则升举有力,下垂之上睑恢复其位。
皮肤科疾病用治荨麻疹、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黄褐斑、面部粟粒型狼疮、皮肤瘙痒症、皮肌炎、双手发绀、斑秃、硬皮病等。皮肤疾病多因邪气结于肌表,气虚不足是其本,本虚则致病邪留恋,缠绵不愈;气滞血瘀是其标,血络不利,郁结皮腠。如治荨麻疹,证属气虚血瘀生风者,症见风团色黯,遇劳发作,消退缓慢,投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用荆芥、苦参、蝉衣、白蒺藜祛风止痒。若病程较长,病情顽固,皮肤瘙痒无毒者,诊断属顽固性荨麻疹,证属气虚血滞,瘀阻脉络,用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补气活血,化瘀通络,酌加白鲜皮、地肤子祛风通络透疹,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效果良好。再如以本方治疗斑秃,斑秃的发生主要与肝肾不足关系密切,也有因虚致瘀者,此时单纯补肝肾效果不佳,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酌加首乌、补骨脂等强肝肾药则功效力彰。
参考文献
[1]祝之友,牟克祥、《伤寒论》汤方药物古今变异研究(ⅡI)一-芍药的本草源流及临床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4,15(3):185
[2]胡玉玲,郭秀梅.《太平圣惠方》中赤芍药的妙用.吉林中医药,1996,(3):44
[3]雷载权,等.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2
365站群[4]陈平,傅杰,严宜昌,地龙的本草考证.中药材,1997,20(3):158
[5]雷载权,等,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07
[6]段富津主编,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9
[7]张立山.补阳还五汤在中风病的辨证施治.实用医技杂志,1997,4(11):895
[8]谭奕右.声带麻痹治验.辽宁中医杂志,1998,25(4):18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